榆林将率先在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

  • 首页
  • /
  • 中国工程咨询和投资咨询综合服务商

榆林将率先在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

    在日前召开的榆林市委三届二次全会上,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提出了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构想。这是在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、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,榆林自加压力、负重前行的体现,也是建设幸福榆林阶段性的具体任务。
     深化市情认识 提出“率先”战略
    
     据了解,经过对小康社会6大类23项指标进行测算,2011年榆林市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0.3%,低于陕西省77.8%和全国83%的平均水平。23项指标中榆林市城镇调查失业率、基尼系数、恩格尔系数、人均住房使用面积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、耕地面积指数6项指标已经实现;人均GDP、城镇人口比重、城乡居民收入比、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、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平均预期寿命、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、社会安全指数、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、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环境质量指数等12项指标可以提前实现;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、第三产业比重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、单位GDP能耗5项指标差距较大。
    
     5项差距较大的指标真实反映了榆林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。为此,榆林市将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些短板上,集中精力、财力、物力,动员一切力量予以突破。而按照榆林市“十二五”规划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、人均GDP、财政总收入、地方财政收入、城乡居民收入等六项指标到2015年就可以实现翻番,这将极大地支持率先实现小康战略的构想。目前,榆林正组织专门力量,研究制定榆林市《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》。
    
     提升管理水平 确保实现“率先”
    
     为了确保实现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,榆林市委提出要全面提升经济社会管理水平。
    
    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,提升经济管理水平。经过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,榆林现在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,要想稳中求进,全市必须坚持创新驱动,大力调整经济结构,转变发展方式。
    
    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。榆林发展到现阶段,招商引资重在选商、重在提质、重在实效。榆林将充分挖掘自身优势,抓住央企进陕机遇,大气魄、大手笔搞好规划和对接,包装项目,以商招商,争取技术含量高、产业链条长、带动效应强的大型项目落地。同时,榆林将眼光向外,面向港澳台等发达地区,有针对性地招商,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。
    
     提升民营经济服务水平。按照国务院新36条和中央经济工作会的要求,榆林将进一步出台民营经济支持措施,将把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看作榆林的宝贵财富,发挥好其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作用。同时,逐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,用好用活民间资本,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能源深度转化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现代特色农业、现代服务业、城市建设、基础设施等领域,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,为经济建设注入活力。
    
    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。榆林将围绕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,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和创业工程,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,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。启动市科技产业园建设,发挥好榆林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引领作用,大力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,突破技术瓶颈,推进产业技术升级。加强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和技术市场建设,实施科技直通车工程,构建多层次的技术推广体系。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,加快信息化在全社会的应用,实现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。
    
     提升生态建设和管理水平。榆林将继续开展“三年植绿大行动”,加强采空塌陷区综合治理和工矿区环境整治,健全生态补偿机制。抓好主体功能区、重点区
    
     生态规划,明确禁止开发、限制开发区域,做到可持续发展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逐步形成高附加值、低能耗、低污染、低排放的产业循环发展模式。
    
     提升改革创新水平。榆林将加快国有企业战略重组,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,积极探索发行私募股权基金及利用BT模式融资撬动民间资本等多种渠道的融资模式,组建成立文投集团,深化医药卫生体制、财政体制、机关后勤体制、三公经费等综合改革,加快便民服务网络建设。
    
     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。榆林将进一步完善市级扶持、中省企业援助、县区对口帮扶“三位一体”的南部县帮扶机制;鼓励走出南部,转移发展,拓展发展空间,促进南北融合发展;鼓励比学赶超,错位发展,特色发展,推进翻身造血项目建设。
    
     二是完善公共服务,提升民生管理水平。榆林将坚持把新增财力80%以上投向民生,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。首先,强化公共服务,提高服务水平。完善就业服务体系,落实中省企业当地用工机制,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各类群体就业,让更多的人能就业、有收入。优先发展教育,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全市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。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,加快推进重大文化事业项目建设,着力构建覆盖城乡、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其次,创新民生制度。完善城乡低保制度,落实好医疗、失业、养老等保险制度,推进城乡医疗保险省级统筹,实现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,推动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。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。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,探索城乡不同区域居家养老、社区养老、集中养老多种模式。加大扶贫开发、移民搬迁力度,结合当地实际引导好板块化、社会化、市场化扶贫。
    
    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,提升社会管理水平。首先,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,实现街道(乡镇)工作重心向社区管理服务转移,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。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,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,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、利益协调、权益保障渠道。其次,深化平安建设,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,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,形成防范、打击、管理、调解、服务于一体的工作新格局。